当前位置:公务员考试网 > 公考指南 > 公考经验 > 正文

国考、省考、事业编报什么怎么报?如何报考?选择大于努力

时间:2021-02-28 20:27:45 作者:冲刺公考 来源:公务员考试网

  这篇报考就讲了一个问题,就是如何“报考成功”。报考成功包含了三个方面,一是如何在网上成功报名;二是报名的时候就要注定成功上岸;三是报名的时候就选择好你上岸后的生活。

  看客在之前的文章一省直大佬传出的考公上岸秘诀(笔试篇),七大秘诀!超级震撼!就写过如何公考上岸,看过的人不少,考上了多少就不知道了。反正身边考上省直和省会市直,跑过来报喜的就有三个。

  但也有两个全程指导都没考上,一个是你三令五申让她只做真题,她还是天天模拟,专项练习,从头学,系统学,她的逻辑还停留在“只要能力提上来了,分自然就上来了”的原始阶段。佛都不度无缘人,没办法。另一个是参加2019年的广东省考,笔试考了83点多,依然是没进面试,报的岗位只招一个,专业限制又少,万人坑,只能认命!

  本来开专栏写公考,不想废话,准备直接上干货,上来就从“搞定行测”开始写的。醒无忧睡无梦建议,第一篇还是写怎么报考吧,毕竟选择大于努力,因为她是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,就直接上岸的,当年考了55分,河南省考,报的是老家县城的某局。

  虽然广东省考的题要比河南省考简单,但是83点多的进不了面,55分的已经上岸,这不得不让人重视报考。那么关于报考,还是简单地说一些理念性的东西吧,给零基础的人一个基本的参考。当然了,最后的抉择全是干货。

  一、报名的类型

  排除像“人才引进”那种几乎只招博士,“社会聘任”那种招兼职的这些比较小众的类型。目前来说,能够拿到“编制”进入体制的考试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。

  (一)国考。我们说的国考就是每年大概10月中旬报考,11月底12月初笔试的全国统一招录公务员考试。国考的招人单位一般都是各部委,即使是派驻机构,级别也高。所以,有至于考公务员的同志,每年的国考不容错过,甚至是公考的终极目标。当然,国考要求也多,难度也大。

  (二)省考。省考就是各省自己的公务员考试,各地省考的时间都不一样。大部分省份省考时间一样,基本都在每年的四月份同一天,所以又叫公务员联考。当然了,上海、广东、江苏这些牛叉地方不参加联考。省考是各省的省直单位、地市县单位统一招人,招人量大,可选择多。

  (三)事业单位。事业单位又分省直事业单位和市直事业单位两种,当然县里也有事业单位招人,但是很少。事业单位招录的就是事业编,你要问事业编跟行政编有什么区别。只能说,事业编比没编好,行政编比事业编好。政法系统的政法编和招警,都默认到行政编里了。

  (四)选调。选调主要是针对应届大学生的,各用人单位直接自己从各名牌大学选调优秀学生干部。选调跟国考、省考一样给的也是行政编。但是选调更具有优势,因为它可以直接报考各部委,各省直单位。一般这些单位都是需要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才可以报考的,但通过选调,可以直接实现学生和部委、省直公务员的无缝对接。当然了,机会也只有一次,而且选调上之后,有的还需要去基层驻村两年。

  以上大概就是能够拿到编制的几种考试。其他虽然也考试,但进单位之后却是“劳务派遣”“合同工”“临时工”“书记员”之类的,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。

  二、报名的时间

  各种考试报名的时间不同,各个省份考试的时间也不同。这就需要各位考生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时间点。

  (一)报名时间。切忌不要把“报名时间”和“考试时间”搞混,别该去考试了,你还以为才开始报名。一般国考是10月份开始报名,一过“十一”就要留意了。各省联考是3月份开始报名,一过完年立马就要开始报名了。

  上海一般是11月初就开始第二年的公务员考试,北京是11月底开始,广东、天津、江苏等地一般都是当年的3月份开始报名。每年又都不太一样,具体以招考公告为准,但心里要有个大概。

  选调生的报名时间,事业单位的报名时间也都不一样,没法具体说,这就需要考生时刻关注本省的招考信息。尤其是想考选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,要时刻关注本省的选调招录信息和本校的选调招录信息。

  (二)考试时间。把报名的时间搞定后,考试的时间就不在话下了。但是仍有两点需要强调。一是缴费时间,报名完毕后一定要缴费,缴费成功后才算是报名成功。这个问题本不该说,但身边太多报过名,忘记缴费或者缴费没成功的人了。

  二是准考证打印时间。准考试打印是有时间限制的,一般来说都是截止到考试前一天的,但偏偏就有人想当天打。也有当天能打印的,但是千万别去冒那个险。

  三、报名的方法

  现在报名基本上都是网上报名了,按照招考公考发布的岗位代码,去相应的网站注册报名即可。报名网站上需要填写什么样的信息照着填就是了,需要提供什么格式的照片就提供什么格式的照片。

  报名的方法和要求,招考公考里都有明确要求。现在可能大部分人,还是担心自己会找不到招考公考,从而错过一些重要的考试。这个其实不用担心,一到可以报名,网上、手机上到处都是新闻报道和推送的广告。如果非要推荐一些渠道,那就简单说两种。

  (一)pc端。pc端主要是挑选一些招考网站,并收藏。人社局、公务员局的网站也可以收藏,但是不实用。实用的还是一些专门的考试网站,某公、某图就不说了,你比如“高校人才网”,考公、考事业单位、考医生、考教师都有,信息量大,更新速度快,比较实用。

  (二)手机端。手机端就是关注相关的公众号,并置顶。比如,你是河南考试,想考河南的公务员、事业单位,关注“河南人事考试网”公众号,并且置顶,这样每天就能看到本省省直、各地市的相关招考公告了。其他各省也都有类似的公众号,国考、选调也是一样,可以多关注几个。

  四、报名的抉择

  终于说到抉择,其实前面说半天大多是科普,下面才是实打实的干货。当然,既是过来人的血泪教训,也是不同情况下的经验之谈,仅供大家参考。报名的抉择主要把握以下四大原则。

  (一)往高了报。高主要是指级别,最高是哪?当然是首都。记住,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,能报部委,就不报省直。能报省直,就不报市直,以此类推。虽然很残忍,但就是事实。如果你有志于公,部委是首选,省直是底线。

  不是说其他地方就不行,而是说单位的级别越高,你以后的路就相对来说越顺、越宽,走得也越快、越远。否则,说多了都是泪。当然基层也是广阔天地,也能大有作为,但上面才是终点啊!多少市直的,还在往省直考,往部委考,多折腾,一步到位多好。

  (二)往大了报。大主要是指城市,最大是哪?北上广深。次大呢?就是各省省会。所以,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,能去一线城市,不去二线城市。能去省会城市,不去地市城市。如果你有志于考,一线是首选,二线是底线。

  原因跟往高了报差不多。人往高处走,水往地处流。你刚在地市安顿下来,可能又想去省会。刚想在省会稳定下来,又想一线城市看看,因为人家一线的孩子,生下来就享受一线的福利。虽然现在都在说要“逃离北上广”,但从长远看,北上广还是终点。

  (三)往实了报。实主要是实际,最实是啥?当然是考上。次实是啥?就是能生活。考上就不用说了,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,报个部委的岗位,考个乡镇的分,那不是净浪费时间。而如果考上了,家在安徽,岗位在青海某县,去了连语言都不通,根本就待不下去,那不净浪费感情?

  所以,如果你不想浪费时间,能考上是首选,能生活是底线。这里面又有两点不同,一是考上是可以快速改变的,无论你现在实力如何,都是可以提高到你想要的高度的,所以考上只是时间问题。二是地域是很难改变的,无论你现在生活如何,慢慢地你就会发现,人是需要回家的。

  因此往实了报,级别可以报得高一些,但城市一定要报的近一些。千万千万不要觉得,现在交通如何如何,在哪儿生活都一样,绝对不是那么回事儿。

  具体的指导意见:有野心有实力的北;有野心有实力但又没那么强烈的深、上、广;没野心有实力的,本省省会;没野心也没实力的,父母所在城市。父母在农村,就报本县。父母在市区,就报本市。如果父母所在城市是省会呢?那必须也是省会,父母都在省会扎根了,你还想想跌到哪?这已经是底线!

  (四)往细了报。细主要是条件,最细是啥?当然是全部对口。次细是啥?就是基本对口。拿到招考公告你就知道了,报名是有很多条件限制的。你比如国考一般都要求两年基层工作经验,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,要求中共党员,要求英语四六级,当然最大的要求还是专业。

  而各省、直辖市又有各自的要求,比如上海,就对非应届本科生有户籍限制。那么,如果有个上海的单位准备招人,要求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,还要求工作经验,还要求党员,还要求研究生学历,还要求本地户口等等,而你恰好又都符合条件,你觉得全国都能几个人有资格报名?这简直就是萝卜坑。

  相反,如果有一个岗位,既在省会城市,又是省直单位,还不限制年龄(一般本科35岁,研究生40岁),不限制学历(一般本科以上,乡镇和偏远地区专科以上),不限制专业,那你觉得又有多少人报名?大概率是一个岗位,一万人报名,妥妥的万人坑。

  所以,如果你不想浪费机会,能全部对口是首选,不跳万人坑是底线。那具体怎么操作,根据以上三大原则,在你能报名的岗位里挑选出最多限制条件的那个。这是一个基本的操作方法。

  如果想报的城市里没有这样的岗位,那就再调高或者降低一下城市,或者找出限制条件比较多的那些反复比较,看看哪一个最适合你。真的是选择大于努力,分高不一定就考上,分低就不一定考不上,这本身就是一个选择和博弈的过程。

  五、结语。

  当然,所有的原则都是为了更稳的考上和更好的生活。更好的生活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更稳的考上却都需要更强的实力保障。如何快速提升实力,不过是行测和申论两门考试,行测的本质是抢分,申论的本质是客观题,下一篇,详细去写。搞明白了,分数自然就上去了。

  至于报考,该说的基本都已经说完了,报考的抉择最好是看个三五遍,再自己细细体会,有些东西不方便公开说。还有遗漏的,或者具体的实际问题,欢迎留言讨论。当然,网上自行搜索都能解决的,就不要问了。网上没有的,想不通,搞不明白的,尽管来问。不想的公开发出来的,就私信问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
关键词: 公考经验

相关推荐:

公务员考试网版权所有
Copyright 2010-2020 www.ccgwy.com 备案号:赣ICP备18006179号-7